-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本文探讨了初中音乐与德育融合教学的意义与策略。融合教学能培养学生情绪感知、人文素养,提升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及创新能力。通过深挖教材德育元素、创设德育情境、课外拓展延伸德育实践等策略,可有效实现音乐与德育的有机结合。这些策略能全方位推动学生发展,提升其综合素养与公民意识。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音乐;德育融合
引言:在初中教育中,音乐与德育的融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能积极带动学生学习,还能深切体会他人情感,对培养学生情绪感知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深远影响。本文旨在探讨初中音乐与德育融合教学的意义,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初中音乐与德育融合教学意义
教师若能巧妙地将音乐与德育予以融合互动,这对于积极带动学生投身学习,深切体会他人之忧而言,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具体来说,音乐与德育的融合,在培养学生的情绪感知能力以及深厚人文素养方面助力非凡,能够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奇妙旅程中,敏锐地感受到美、透彻地理解美,进而大胆地创造美。而依托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创新突破能力也会得到显著增强。由此可见,将音乐与德育有机融合,能够全方位地推动学生的发展。再者,音乐作为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情感艺术,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而这种情感体验,对于培育学生的同理心以及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质起着关键作用,最终促使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此外,在音乐教学的审美鉴赏环节,教师需要融合多元的美学概念,而德育之中蕴含着丰富的美育知识,能够助力学生从德育审美的独特视角,深入参与音乐赏析学习,从而成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最后,把德育与音乐教学理念紧密结合,还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公民意识,借助音乐理论与德育实践,助力学生达成知行合一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标下初中音乐与德育融合教学的策略
(一)深挖教材,提取德育元素
音乐教师在致力于音乐与德育融合的进程中,需要积极尝试对教材展开深层次的挖掘与剖析,进而精准提取其中的德育元素。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系统梳理出教材里的音乐知识点与技能点,以此作为提取德育元素的坚实基础。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透彻掌握每一首歌、每一个乐章乃至每一个单元中所蕴含的德育主题与概念。相关元素可以是炽热的爱国情感、伟大的民族精神、默契的团队协作以及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等。之后,将挖掘出的德育资源精心整合,构建起丰富多元的教学资源库。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延伸讲解音乐故事、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音乐家的精彩视频经历,以此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学习。在整合德育元素的基础之上,教师还应当巧妙融合一系列教学活动,将德育内容以学生易于接受与理解的方式,巧妙地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涵盖音乐赏析、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精彩纷呈的活动项目,学生能够深入领会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
以《保卫黄河》为例,从音乐知识点来看,它采用了轮唱、合唱等复杂且独特的演唱形式,节奏激昂有力,旋律极具感染力。通过对这些音乐元素的深入解析,我们能挖掘出其背后蕴含的丰富德育主题。在对《保卫黄河》的深入剖析中,可清晰地感知到其中澎湃着的炽热爱国情感。歌曲中那铿锵有力的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以及气势磅礴的旋律,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黄河的雄伟壮阔以及中华民族面临外敌入侵时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这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佳素材。同时,歌曲中采用的轮唱形式,各声部之间紧密配合、相互呼应,恰似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发声,这恰恰体现了默契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深入挖掘出这些德育元素后,应精心整合相关的德育资源,构建起一个丰富多样、内容充实的教学资源库。比如,收集关于黄河的地理风貌资料,让学生了解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重要意义;整理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故事,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当时的艰难处境以及先辈们为保卫祖国所做出的巨大牺牲;搜集不同版本的《保卫黄河》演唱视频,包括专业合唱团的精彩演绎以及群众自发组织的合唱活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歌曲的魅力。在开展音乐教学时,教师充分运用这些精心准备的资源,通过延伸讲解《保卫黄河》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明白这首歌曲诞生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是激励中华儿女奋勇抗争的精神号角,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学习,深刻理解音乐作品与时代背景、民族精神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德育情境创设引发情感共鸣
初中音乐教师在将音乐与德育融合的过程中,还需通过精心创设德育情境,来有效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中,教师需要清晰明确希望借助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哪些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在此基础之上,精准挑选与德育目标高度契合的音乐内容,这些内容应具备丰富深厚的情感内涵以及重要的德育意义,能够切实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紧接着,教师要创设与音乐内容完美匹配的德育情境,这一过程可通过精心布置教室环境、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巧妙设计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达成。不过,所创设的情境务必具备真实可感与生动鲜活的特点,让学生仿若身临其境,深切感受作品所传达的艺术情感与德育思想,同时要避免所创设的情境过于抽象晦涩、难以理解。之后,教师需要巧妙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助力其深化对德育的理解,这可通过巧妙提问、热烈探讨、深刻反思等方式来实现。比如在完成音乐作品演奏之后,可组织学生深入探讨其中的情感表达、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中所蕴含的德育意义。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音乐德育概念的价值认同,进而促进其良好品德的养成。
以《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而言,其核心旨在培育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深切领悟个人与祖国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基于这样明确的德育目标,教师便精准地挑选了《我和我的祖国》这一与目标高度契合的音乐内容。此曲旋律优美舒缓,歌词质朴真挚,饱含着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与眷恋之情,拥有极为丰富且浓厚的情感内涵,具备重大的德育意义,极易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随后,为了创设出与《我和我的祖国》完美适配的德育情境,教师采用了多元且巧妙的方式。一方面,精心布置教室环境,在教室四周张贴大幅的祖国壮丽山河图片,如雄伟的长城蜿蜒于山峦之间、波澜壮阔的黄河奔腾不息等,还悬挂着写有爱国名言的横幅,营造出浓厚的爱国氛围。另一方面,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一系列展现祖国发展历程的视频片段,从新中国成立时的盛大场景,到改革开放后的蓬勃发展,再到如今在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变迁。此外,教师还巧妙设计了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时代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人物,如辛勤耕耘的农民、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保家卫国的军人等,亲身体验角色背后所蕴含的爱国精神。而且,所创设的这些情境都极为真实可感、生动鲜活,学生仿若真的置身于祖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炽热艺术情感与深刻德育思想,完全避免了情境过于抽象晦涩、令人难以理解的弊端。
(三)课外拓展延伸德育实践
德育教育以及音乐教学均需借助理实一体化的方式,助力学生达成知信行合一的学习目标。为此,教师应当精心做好对课程教学的课外拓展延伸工作。其中,教师需要明确拓展目标,即希望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并衍生出的德育内容,包括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出色的团队协作能力。之后,精心选取与音乐教学以及德育教育紧密相连的课外活动项目,如组织学生参与音乐比赛、音乐会、音乐节等活动,让学生在欣赏与表演中深切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培育其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此外,还可以组织诸如音乐创作、音乐鉴赏、音乐评论等活动,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升其音乐审美与表达能力。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需要创新课外拓展的形式,可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音乐游戏等多元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快乐成长。但是在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需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促使学生通过回顾活动过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须创新课外拓展的形式。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音乐游戏等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分组对《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进行音乐创作或表演排练,彼此交流想法、分工协作,在愉快的氛围中提升能力。角色扮演则可以让学生重现歌曲所描绘的革命场景,通过生动演绎,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音乐游戏如 “歌曲接龙”,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的经典旋律片段为基础,让学生在趣味游戏中强化对音乐的记忆与感知。然而,活动结束后,教师务必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通过回顾活动过程,学生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在表演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后,引导学生思考歌曲所传达的革命精神对自己当下生活的启示,从而促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初中音乐与德育融合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元素、创设生动德育情境及课外拓展延伸德育实践等策略,我们能够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综合素养。未来,应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融合教学方式,助力学生达成知行合一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芮洁莹. 德育融合视角下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歌唱美丽的家乡》为例 [J]. 好家长, 2024, (94): 60-62.
[2]徐静. “双减”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艺术美感培养 [J]. 学周刊, 2024, (27): 145-147.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4.27.049.
[3]曾灿. 核心素养导向下音乐课程跨学科融合实践探究 [J]. 知识文库, 2024, 40 (13): 36-39.
[4]付楠楠. 初中音乐课堂德育渗透策略研究[D]. 扬州大学, 2024. DOI:10.27441/d.cnki.gyzdu.2024.003060.
作者简介:
郭芸妃(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义坊学校, 江西南昌330000)
郭芸妃(1992.4),女 ,汉族, 江西南昌人,本科学历
一级教师,从事初中音乐教学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