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泵站与活水循环系统在城镇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石飞

江苏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城市水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中以城镇黑臭水体治理尤为重要。黑臭水体不仅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还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影响。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系统工程理念,其中一体化泵站与活水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城市水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中以城镇黑臭水体治理尤为重要。黑臭水体不仅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形象,还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影响。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系统工程理念,其中一体化泵站与活水循环系统作为重要的治理装置之一,具有显著的应用前景与重要意义。

关键词:一体化泵站;活水循环;循环系统;黑臭水体

前言:

一体化泵站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和水体循环利用的关键节点,其技术创新和工程实施能力直接影响着城市水环境的改善与保护。结合活水循环系统,不仅能有效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质的稳定性,还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城市黑臭水体产生原因

城市黑臭水体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首先,污水排放不当是主要原因之一。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可能存在管道漏损或泄露,使得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流入水体,严重污染水质。其次,一些工厂或个人为了降低成本或规避法律监管,会非法将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或湖泊中,进一步加剧了水体的污染程度。农业活动也是城市黑臭水体的重要源头之一,农药、化肥等农业面源污染物随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显著恶化水质。此外,城市生活垃圾和固体废弃物的堆积和不当处理,会导致有机物分解产生难闻的臭味,进一步加剧水体污染。生活污水排放的直接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果未经适当处理就直接排放,会直接影响周围水域的生态平衡和水质。最后,水体流动不畅或滞留也会促使水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加速,从而产生难闻的臭味,严重影响水体的环境品质[1]。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往往导致城市水体出现黑臭现象,不仅给周围的环境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负面影响,还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的伤害。具体看来,污水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会使得水体中的微生物快速繁殖,使得水体呈现出营养状态,最终导致水生物缺氧。在此基础上还会出现一定的有害气味,尤其是臭味。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金属离子与水中含有的硫离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生成硫化,锰以及氯化铁等一系列的黑色物质,从而导致水体呈现黑色状态,金属离子在水体中的富集状态,最终会对饮用水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2]。

二、一体化泵站与活水循环系统

一体化泵站是一种新型集成式污水、雨水自动化收集与提升的一体化泵站。采用智能型全自动控制,水体排放根据储水量大小进行高效自动调节,无需人工值班操作,预制筒体采用密封装置,整体埋于地下深处,无异味溢出。一体化泵站也叫一体化预制泵站,由玻璃钢预制筒、传感器、通风系统、水泵、阀门、格栅等部分组成,采用生产时预制安装,施工时只需要将组装好的设备埋入地下,节省人工费用和安装时间。一体化泵站将各类部件集成于移动的预制筒内,高度集成化,能抵御各种腐蚀和其他破坏。竖立埋入地下节省占地,仅有传统混凝土泵站的十分之一。

污水活水循环系统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目的在于能够通过对污水进行处理,并且将其转换为能够进行重复使用的淡水资源。这一系统通常包括污水收集、物理化学技术处理、反渗透及其他技术处理、消毒等多个步骤和流程,最终使得经过处理之后的水能够再次用于冲洗、灌溉或者其他各种非饮用水用途,这种循环利用污水的系统能够更好的减少淡水资源的消耗,并且更好的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实现[3]。

一体化泵站与活水循环系统在城镇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应用(图1) 

图1:一体化泵站

三、一体化泵站与活水循环系统在城镇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一)提升污水处理效率

一体化泵站作为当前现代化城镇黑臭水体治理的最重要设施之一,集成了管道、控制系统以及泵浦等多方面技术,通过协调运作能够完成对于污水的处理,从而不断的提高污水处理的能力和处理水平。首先,一体化泵站通过集成设备以及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更加高效的实现对污水处理流程的简化,减少人为干预的需求,实现对操作成本以及管理难度的有效控制,其次,集成的泵浦和管道网络能够保障当前污水得到更加高效的急速,降低物资和能源方面的浪费。与此同时,还能够减少管道堵塞和管道泄漏等事故出现的可能性,保障当前系统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进行污水处理的过程中,一体化泵站不仅能够快速的对不同流量以及水质的处理需求进行响应,而且还能够在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操作和智能化调节,具有着较高的工作效率,确保当前污水处理具有更好的运行效果和运行速度,先进的控制系统能够实现远程的管理与控制,及时发现并且对潜在的问题进行优化解决。不断提高设施的整体管理能力与应急响应水平[4]。

(二)改善水体水质

首先,活水循环系统通过对水体的流动性以及循环的频率进行增加,能够有效的实现水体内部氧气供给情况的优化改善。充分的氧气是水体中生物降解有机物能够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水中溶解氧含量的有效提升,活水循环系统能够更好的促进水中微生物的生长以及代谢等活动,加快有机物的降解,这不但能够有效的减少水体中出现的异味来源,而且还能够降低水体的化学需氧量以及生化需氧量等等,对水质的整体环境进行优化改善。其次,活水循环系统的运作能够更加高效的避免水体局部区域出现停滞或者死水等现象,一旦出现水体停滞不流动,就会导致水质恶化,甚至会出现局部黑臭等问题,通过水体循环系统,不但能够将富含有机物和废物的水体流动到处理设施内,还能够将已经完成处理流程的清洁水体重新注入自然水系之中,避免出现污染物的局部沉积和聚集等情况,更加高效的对水体的整体生态平衡进行维护[5]。

(三)减少污染物排放

一体化泵站与活水循环系统之间的联合使用,能够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中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协同应用,能够对污水和废水的直接排放进行更加高效的控制,从而显著的降低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首先,一体化泵站作为污水处理的最核心装备设施,通过集成泵浦管道以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能够更加快速且高效的将污水从污水源头输送到处理中心进行处理。这一集成化设计不但对处理流程进行了简化,降低操作失误以及能源浪费问题出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还有效的避免了污水在输送过程中出现的泄漏和外溢等情况,避免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二次伤害[6]。其次,活水循环系统通过推动水体的循环和流动,不但能够实现对水体氧化还原条件的优化改善,而且还能够避免水体内部污染物的局部积累和滞留。这一流动性的显著提升不仅能够帮助水质实现自我净化,与此同时还能够将已经完成初步处理的水体重新注入到自然界水环境中,减少废水对于周围环境造成的直接威胁,保护水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四)节约能源与资源

首先,一体化泵站的设计合理性主要体现在高效集成的泵浦、管道以及控制系统上,通过精确的自动化调控以及优化运作,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消耗问题。优化后的泵浦和管道设计,能够有效降低能量损失,智能化控制系统能够更加高效的对水泵的运行频率和流量进行优化控制,根据实时需求对其进行智能化调度,从而有效降低当前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支出以及能源浪费问题。其次,活水循环系统通过对水体流动性以及循环频率的增强,能够最大限度的改善水体的环境条件,推动水质的改善与恢复,这一系统不但能够有效降低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以及异味物质,而且还能够通过对水进行再循环利用,节约水资源,降低对外部水源的依赖问题,达到节约水资源的主要目的。除此之外。一体化泵站与活水循环系统之间的协同应用,能够不断增强系统的整体效能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泵站集成设备与系统能够与活水循环系统之间形成高效连接,通过数据共享以及智能化控制,实现对能源和水资源的最佳配置。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一体化泵站以及活水循环系统在城镇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应用,不仅是技术发展和进步的体现,更是城市环境治理优化的重要措施。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工程实践的进步,优化这些技术会获得更快的优化和升级,为了对城市水体环境质量进行改善,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希望通过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合作与交流,能够推动一体化泵站和活水循环系统在全球城镇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中的广泛深入应用。共同打造一个更加清洁美丽的城市水体环境。

参考文献:

[1]吴冰,尤春伟,周代迎.RPIR+磁混凝沉淀在深圳市白花河沿岸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应用[J].市政技术,2023,41(05):205-211.

[2]黄景雄.关于黑臭水体治理EPC+O项目牵头单位的实践和应用问题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22,48(12):181-183.

[3]金朝晖,金长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三四五”模式及几点思考——以莆田市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2,(20):118-120.

[4]唐建国.全面推进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解读《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J].环境经济,2022,(09):50-53.

[5]李煌,李琪.城乡接合部黑臭水体治理实践——以南宁市那平江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21,(12):78-81.

[6]曹伟岳,王正飞,朱海清.常熟市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实践及典型案例分析[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21,(08):4-8.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