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区域,对高职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毕业生就业存在岗位匹配度低、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本研究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实际情况,从就业现状分析入手,提出通过强化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优化就业服务体系和加强政策支持等路径,推动高职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研究结合具体案例,验证了这些路径的有效性,发现多方协同、资源整合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研究结果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区域就业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践参考。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职教育;医学类专业;高质量就业
引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区域,其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职医学类专业作为医疗健康领域人才的重要培养方式,在区域经济圈内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现阶段,高职医学类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岗位匹配度低、职业发展受限、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难以实现高质量就业。同时,随着基层医疗体系建设的推进和区域内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具备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医学类人才需求愈加迫切。因此,研究如何优化高职医学类专业的教育模式和就业服务体系,以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既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方向。本研究旨在结合成渝地区实际情况,探索高职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有效路径,为院校、企业和政府的协同努力提供可行的方案与实践参考。
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职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医疗健康产业蓬勃发展,为高职医学类专业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然而,当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供需不平衡和匹配度不足成为突出问题。
1.1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特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涵盖重庆市与成都市为核心的多个城市群,其经济发展迅速,医疗健康产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基层医疗体系的完善,该地区对基层医疗服务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然而,这种需求的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均衡特征,例如一线城市的岗位供给集中在高端医疗领域,而边远地区的基层岗位长期处于人才短缺状态。
区域医疗行业的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具有实践能力的基层医疗人员上。这些岗位要求毕业生不仅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还需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当前高职医学类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普遍缺乏行业前沿技术能力,导致岗位需求与毕业生能力之间存在显著差距。
1.2 高职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
首先,就业岗位的匹配度低是一个主要问题。高职医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往往集中在护士、社区卫生员等传统岗位,这些岗位的薪资水平较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与毕业生期望值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此外,一些岗位由于基层医疗条件较差,毕业生就业意愿不足,导致基层岗位长期空缺。其次,就业服务体系的不完善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困境。院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通常以短期活动为主,例如就业宣讲会和招聘会,而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就业服务支持。同时,企业与院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使得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难以获得精准的岗位信息,从而影响了毕业生就业质量。
2 高职医学类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定义与影响因素
推动高质量就业已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职医学类专业发展的核心目标。高质量就业不仅是衡量职业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也关系到毕业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区域医疗行业的人才供给优化。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明确高质量就业的内涵,并深入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2.1 高质量就业的定义与内涵
高质量就业不仅仅是毕业生成功找到工作,更强调工作质量和职业成长的可持续性。具体而言,高质量就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的合理性,其次是就业岗位与个人专业背景和技能的匹配度,再者是职业发展空间和稳定性,最后是职业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对于高职医学类专业毕业生而言,高质量就业意味着进入能够发挥其医学技术能力的岗位,获得良好的职业成长支持,同时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统一。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就业的实现还需要结合区域特点。例如,在基层医疗岗位上,高质量就业不仅包括薪资和发展,还涉及是否能够融入区域医疗服务体系、是否能够满足社区健康需求等更广泛的社会效益。
2.2 高质量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
高职医学类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实现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包括校企合作、学生综合能力、政策支持和行业发展环境。
2.2.1 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合作的深度体现在企业是否参与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等环节;广度则在于覆盖的行业领域是否能够满足不同岗位的需求。如果院校与企业缺乏紧密合作,毕业生的技能培训往往脱离实际岗位需求,导致就业适配度低。
2.2.2 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
毕业生的综合能力是就业质量的核心要素,包括医学基础知识、实践技能、沟通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例如,一名高质量就业的基层医生不仅需要能够熟练使用医疗设备,还需具备与患者有效沟通的能力,以提升患者满意度。
2.2.3 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
政府政策是影响高职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外部因素。例如,成渝地区政府推行的基层医疗岗位激励政策,包括就业补贴、住房支持等,能够有效吸引毕业生进入基层医疗岗位。此外,医疗行业的发展规划和区域内资源分配也直接决定了就业市场的结构。
2.2.4 区域医疗行业的发展环境
医疗行业的发展环境决定了就业市场的容量和结构。在成渝地区,基层医疗体系正在快速建设中,但由于设施不足和人员短缺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基层岗位吸引力不足。因此,区域行业的发展速度与结构调整直接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 推动高职医学类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设计
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职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需要在教育培养、实践环节、就业服务和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通过校企合作深化、职业能力提升、就业服务优化以及政策资源整合,可以形成协同作用,推动毕业生实现职业价值与社会需求的统一。
3.1 强化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弥合培养与岗位需求差距的关键环节。具体路径包括以下两方面:
3.1.1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针对基层医疗岗位的实际需求,建立以社区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为依托的校企联合实训基地。例如,某高职院校与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医疗环境进行轮岗实训。在这些基地,学生可以参与日常门诊服务、基层健康教育等工作,从而积累实践经验,增强岗位适应性。
3.1.2 企业深度参与课程改革
邀请医疗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置,将行业最新需求和技术融入教学内容。例如,设计针对性课程模块,如慢性病管理、急救技能、医疗设备操作等,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针对性。同时,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模拟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医疗实际场景。
3.2 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高质量就业的实现离不开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从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两方面入手:
3.2.1 增加实践教学比重
采用“1+2”教学模式,即1年理论学习与2年实践训练相结合。在理论学习阶段,重点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在实践阶段,结合模拟实训和岗位实习,提升动手能力。例如,在解剖学课程中增加虚拟解剖技术的应用,结合真实标本操作,提高学生技能掌握的精准性和熟练度。
3.2.2 加强职业素养培养
开设职业规划、医患沟通、服务意识培养等课程,帮助学生建立职业发展目标,提升就业竞争力。例如,通过模拟医患沟通场景,训练学生处理医疗纠纷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与问题解决能力。
3.3 构建多元化就业服务体系
就业服务体系是提升毕业生就业效率和质量的基础支撑。针对现有不足,可以从信息平台搭建和就业跟踪服务两方面入手:
3.3.1 搭建就业信息共享平台
依托大数据技术开发成渝地区医疗岗位需求信息平台,将院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信息进行精准匹配。例如,平台可以实时发布基层医疗机构的岗位需求,同时提供学生的能力评价和求职意向,帮助用人单位快速找到合适的人才。
3.3.2 强化就业指导与跟踪服务
实施“毕业生三年就业跟踪计划”,在毕业后定期开展职业发展情况调研,结合学生反馈持续优化就业指导内容。例如,对已进入基层岗位的毕业生提供职业提升培训,包括基层公共卫生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等方向,帮助他们在岗位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3.4 政策与资源支持
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资源整合对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具有关键作用。具体措施包括以下两点:
3.4.1 提供就业激励政策
政府可以设立基层医疗岗位补贴、住房支持等专项激励政策。例如,为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毕业生提供额外薪资补贴,或解决其租房难题,从而提升基层岗位的吸引力。
3.4.2 整合社会资源助力就业
通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增加高质量就业岗位供给。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政策优惠吸引社会资本建设社区健康中心,同时设立实习与就业合作项目,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实践与就业机会。
4 实施路径的实践案例分析
4.1 校企合作的实践案例
成渝地区某高职院校与社区医院合作实施“基层医疗人才联合培养计划”,旨在提高毕业生基层岗位适应能力,解决供需错位问题。校企共同设计课程,新增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等模块;学生在毕业前需完成社区医院的轮岗实习,直接参与门诊接诊和疾病预防。院校还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匹配适合的岗位。项目实施三年后,基层岗位就业率提升至85%,学生职业满意度显著提高,实习经验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工作。
4.2 政策支持的实践案例
某地方政府出台就业补贴、住房保障等政策,吸引毕业生进入基层岗位。例如,每年提供1.5万元就业补贴,优先安排公租房,并提供免费技能培训。政策实施后,基层岗位人才短缺问题显著缓解,毕业生进入基层岗位的人数增长40%。补贴和住房支持降低了经济压力,培训提升了岗位适应能力。案例表明,校企合作和政策支持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校企合作缩小教育与岗位需求差距,政策支持强化了基层岗位吸引力。这种多方协同的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
5 结论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职医学类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医疗行业升级的重要任务。本研究从就业现状出发,分析了影响高质量就业的核心因素,并提出了强化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优化就业服务体系和加强政策支持的实施路径。通过具体实践案例的验证,证明了这些路径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研究表明,高质量就业的实现需要院校、企业和政府的多方协同。校企合作可以弥补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的差距,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就业服务体系的优化能够精准匹配毕业生与岗位需求,提高就业效率;政策支持则从经济保障和资源整合的角度提升基层岗位的吸引力。成渝地区的实践案例进一步说明,多措并举的协同模式是解决高职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未来,推动高质量就业仍需关注教育与行业发展的动态变化,建立长效机制,持续优化路径设计,从而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时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吕妍.就业环境下高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公关世界,2024,(08):34-36.
[2]甄臻,翟洪生.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医学生基层就业意向的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23,43(03):172-178.DOI:10.19955/j.cnki.1005-5916.2023.03.004.
[3]李扬.理想信念赋能高职医学生基层就业适应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3,(35):117-119.
[4]侯艳虹,张佳琪,王芃,等.新就业背景下高职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调查[J].继续医学教育,2022,36(08):79-82.
[5]温亮.新时代高职院校医学生就业指导思路及方法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01):133-135.
1.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职医学类专业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AZYKY-2024B04)
2.广安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面向新质生产力培养高职药学专业人才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4YB083)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