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 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打造高素质良匠之师、振兴民族教育的必由之路。本研究从探讨培养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意义出发,分析当前培养师范生教育家精神所面临的困境,并从深化课程改革和优化教育环境两个维度探索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可行路径,为促进教育家精神在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融合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育;师范生;教育家精神;可行路径
教育乃国之命脉,个人、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而教育的成败则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正因为如此,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应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润心智、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1],对为人师者在政治品质、道德追求、能力素养、职业发展、教育境界、格局视野这六个方面提出了要求[2]。高等师范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的神圣使命,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以“大先生”精神激励学生,树立强国教育有我的理念,为国家打造一批又一批躬耕教芸,砥砺奋发的高素质良匠之师。
一、培养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意义
(一)树立师范生的理想信念
教师不仅是知识、思想、真理的传播者,更是灵魂、品行、人格的塑造者。然而近年来,由于教师职业收入不高、社会支持低、度工作强度大等多方面的原因的影响,很多师范生的对教师职业的职业认同感并不高。很多师范生只是单纯地把教师这份职业当成是多元就业环境下的选择之一,缺乏崇高的职业信仰和追求。教育家精神是教师价值追求和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既传承了以传道为己任的传统师道文化,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时代精神。它的核心内涵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弘道追求为师范生面对多元的社会价值观和教育实践的复杂性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提供了精神支撑。
(二)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情怀
教育情怀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是推动教师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的重要源泉,对提升教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维护教育生态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前教育领域,教师职业情怀有弱化的趋势。教师队伍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偏远地区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的现状以及网络上的“佛系教师”论调广泛流传等无一不在警示着教师职业情怀教育的紧迫性。弘扬教育家“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可树立师范生教书育人的家国情怀,倡导“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可引导师范生形成关爱学生的教育态度。
(三)推动师范生厚积专业底蕴
师范生要成长为优秀的小学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更要深谙育人之道。 古往今来,教育家们之所以能让广大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一方面的原因是他们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令人折服;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他们深谙育人之道,既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又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学科专业知识所必需的科学态度,是师范生成长为知识广博、经验丰富的“经师”的必要条件;“启润心智,因材施教”是我国千百年来积累的育人智慧的结晶,是师范生成长为能关心学生身心发展差异,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渐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师”内在驱动。
二、培养范生教育家精神的现实困境
(一)课程保障体系不足
1. 践行师德课程单一
教育家精神的涵养的落实与弘扬终究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在这方面,高等师范院校首先存在的问题是践行师德课程比较单一。首先,从课程结构上看,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往往更注重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比例远低于其他专业课程且不受重视。笔者仔细研究了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从小学教育专业近几年的开课计划,发现近3届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所修课程中教师教育课程有14门,其中学科基础课4门、专业必修课9门、专业实践课1门,共33学分,在所修课程中占比不足20%。其次,从课程内容上看,教师教育类课程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设计、三笔画基础、普通话与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等多侧重于教学技能的培养,对未来教师职业的思考,教育伦理以及教育哲学,尤其是我国师道精神与文化方面的课程内容不足,导致学生难以在系统化的课程中感受和理解教育家精神的深层含义[3],不足以让学生在多元的社会思潮中保持教育的初心和坚持自己的价值追求,坚定投身教育事业的信心。
2.教师示范引领不够
涵养师范生的教育家精神要落到实处,不仅需要通过完善课程体系来实现,还需要通过教师在日常的课程教育中循循善诱、启发诱导。教师示范引领不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教师自身的修养尚有欠缺。部分高校教师可能没有充分领会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并内化为内在的精神追求,从而无法在言行上对学生产生足够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的协同育人意识不足。许多高校教师认为培育教师的理想和担当等内容不是专业课程内容范畴,缺乏协同育人的意识和手段,导致学生难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获得榜样的引导、情感的熏陶。
(二)环境保障体系不足
1. 人文环境保障体系不完善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推己及人的事业。良好的人文环境能给师范生以爱的滋养,滋养出“乐教爱生”的职业情怀。人文环境建设不足首先体现在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没有充分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其次体现在教育制度人文性不足,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皆以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为中心,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再次是体现在舆论引导不足,没有足够重视和及时疏导当代社会及网络上一些不良舆论如“躺平”“佛系”“摆烂”等给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职业情怀带来的不良影响。
2. 创新环境保障体系不完善
创新环境是指影响和制约创新活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形式师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高等师范院校创新环境不足首先体现在教师创新意识不足,没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引导,不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体现在创新制度保障不足,无法从制度上激发和保障学生的创新行为;再次体现在创新行为引导不足,没有多方面引导、鼓励、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
三、培养师范生教育家精神的主要路径
(一)构建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立体课程体系
1. 重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厚积“启润心智,因材施教”的专业底蕴
完善的教师教育课程群是厚积专业底蕴的基础。重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一是构建以介绍儿童心理发展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为核心的儿童发展心理类课程群,可开设课程有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二是构建以教育管理为核心的教育类课程群,可开设课程有小学教育学、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小学课堂管理等。三是根据基础教育实际构建以课堂教学实施技能为核心的学科教学法课程群,可开设课程有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设计、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设计等。四是构建与教师职业规范和职业发展为核心的专业发展课程群,可开设课程有三笔画基础、教师语言艺术等。教师教育课程以课程群的形式构建,更便于课程之间的深度融合,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2. 加强协同育人,树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职业信仰
教育家精神的培养,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来实现。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小学教育专业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不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要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小学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师范生将个人发展置于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大局中考量,将小我融入大我,培养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业使命感。另一方面,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教师要将协同育人精神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将专业学习与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充分领悟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激起振兴祖国教育事业的使命意识。
(二)营造利于培植教育家精神的教育环境
1. 营造良好爱生环境,培养“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以爱育爱,方能培养能用爱浇灌学生的仁爱之师。一方面,学校要用爱滋养学生,营造关爱学生的氛围和环境,无论在校园环境建设、学校管理制度制定还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都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充满关怀的环境中成长。另一方面,学校应该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爱己及人。首先,在平常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其次,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一线教师来给学生开展有关师德师风的专题讲座,用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去影响和启迪学生。
2.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培养“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科学精神
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师范生创新精神的最佳土壤。首先,以课堂为主要渠道激发创新意识。教师一要具备创新意识,在平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并强调教育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去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二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用自己的创新行为和创造性思维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其次,以制度来激发创新热情。良好的制度条件是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保障,学校应针对师范生的创新活动制定完善的保障制度,如鼓励制度、奖励制度等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第三,以活动来落实创新行为。高等师范院校需举办各种创新活动来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落到实处,比如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多维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热情及创新意志。
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培养“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良好文化环境是培养师范生深厚的教育情怀和广阔的教育格局重要渠道。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一是要建设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包括教室文化、走廊文化、宿舍文化、墙体文化等,楼道里匠心独具的伟大教育家介绍及名言警句、宣传栏里先进教育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走廊上的教育精神及口号等都能以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对学生的教育格局和职业情怀起到熏陶感染和思想启迪的作用。二是要建设良好网络文化环境。网络文化的传播力和引导力对当代青年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高等师范院校要利用好这个渠道,以青年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网络正能量,充分利用学校官网、教育论坛、古今论坛、校园公众号等网络渠道从社会教育热点讨论、教育政策宣传、教育榜样引导、学习交流,从冷知识普及到热鸡汤浸泡,打造精品内容,开阔教育视野,厚植教育情怀。
结语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强国建设的重要利器。新型师范教育应适应时代特点,紧扣教育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矛盾,深入开展高校教学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全课程、全方位培育师范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启润心智、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以及“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同时优化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创新环境,培养师范生“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为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赋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紫娟.习近平关于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10):22-29.
[2] 林炜.教育家精神的理论解读与弘扬路径[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05):191-198.
[3] ]陈亚平.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挑战与路径[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06):1-7.
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校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引大道,启大智”理念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课程为例》(课题编号:2022GJA436);2020年度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校级教改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师范生专业认同感研究——以小学教育专业男生为例》(课题编号:2020JY21)
作者简介:张秀瑜(1983年5月-),女,壮族,硕士,讲师,广西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
- [1] 体外冲击波碎石联合排石中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疗效
- [2] 阿法替尼及贝伐珠单抗作为晚期非鳞非小细胞伴EGFR突变肺癌一线治疗的疗效观察
- [3] 急性脑梗塞患者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 [4] 温针灸联合中药内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干预价值分析
- [5] 角巩膜缘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视力水平及角膜散光度的影响
- [6] 冠心病PCI术后抗栓治疗中应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对患者心功能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
- [7] 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在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中的效果及对患者阴性症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 [8] 临床免疫检验中免疫检验分析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