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堤防工程作为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本文深入研究堤防工程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方法。首先阐述了堤防工程安全监测的内容与意义,包括对堤身、堤基等不同部位的监测。其次探讨了常用的安全监测技术,如传感器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然后分析了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涵盖基于可靠度理论和基于经验的评估方法。通过对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堤防工程的安全性管理水平,为防洪减灾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堤防工程、安全监测、风险评估、防洪减灾
引言
堤防工程是抵御洪水的重要屏障,在防洪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堤防工程所保护的区域价值不断提高,一旦发生堤防失事,将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对堤防工程进行有效的安全监测和准确的风险评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安全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堤防工程在运行过程中的异常情况,为工程的维护和加固提供依据。风险评估则可以量化堤防工程面临的风险水平,为决策部门制定合理的防洪策略提供参考。
一、堤防工程安全监测的内容与重点部位
(一)堤身监测
堤身作为堤防工程的核心部分,直接承担抵御洪水的功能,其安全性监测至关重要。垂直方向的沉降和水平方向的位移是堤身变形监测的核心内容。为准确获取沉降数据,需在堤身上合理布置水准点,并通过定期水准测量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水平位移监测则依赖于全站仪、GPS等高精度设备,这些技术能够提供实时且精确的位移信息,有助于评估堤身的整体稳定性。渗流监测同样是堤身安全监控的重要环节。通过在堤身内部埋设渗压计、测压管等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堤身内部水位的变化情况,进而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的渗流异常。渗流压力过大可能对堤身结构造成严重威胁,例如引发管涌或流土现象,从而削弱堤身的抗洪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监测效果,还可采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对堤身的温度场及应变场进行连续监测,这种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长距离监测的优势。同时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测系统能够实现数据的自动化采集与传输,为堤身状态评估提供更全面的技术支持。通过上述方法的综合应用,可有效提高堤身监测的精准性与可靠性,为堤防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二)堤基监测
堤基作为堤防工程的基础,其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整个堤防的安全性能。为准确掌握堤基的沉降情况,需在堤基范围内合理布置深层沉降观测点,这些观测点的埋设深度应结合地质勘察资料确定。对于软土地基,因其压缩性较高且固结过程较长,容易出现显著沉降,因此需要增加观测点密度,并采用分层沉降监测方法以获取更详细的变形数据。还需关注不均匀沉降问题,这可能引发堤身结构受力异常,甚至导致整体失稳。堤基渗流监测同样关键,其主要目的是评估地基土体的抗渗性能和潜在渗透破坏风险。砂性土等地质条件下的堤基尤其需要注意管涌或流土现象的发生。通过在堤基内部布设测压管、渗压计等设备,可以实时采集不同深度的孔隙水压力及水位变化数据,从而分析渗流场分布特征。应对堤基周边的地下水动态进行长期观测,结合降雨、河流水位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必要时可采用数值模拟技术预测渗流路径和影响范围,为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穿堤建筑物监测
穿堤建筑物,包括涵闸、泵站等,作为堤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体防洪能力。针对涵闸的闸室结构,监测重点应涵盖变形与应力变化情况。具体而言,需在闸室的关键部位布设应变片或其他高精度传感设备,通过实时采集数据,准确评估结构受力状态及潜在风险。同时对涵闸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均匀沉降或振动效应进行专项监测,以确保结构稳定性。对于涵闸与堤防连接部位,密封性监测尤为重要。止水设施是防止渗漏的核心环节,必须采用多手段综合评估其性能。例如,利用渗压计或光纤传感器测量连接部位的渗流压力分布,结合现场巡检和影像记录,及时发现并处置渗漏隐患。另外,还需关注连接部位填筑材料的密实度与抗渗性能,定期开展质量检测,确保长期可靠性。穿堤建筑物的安全状况不仅取决于自身结构完整性,还与其运行环境密切相关。因此需同步监测周边水文条件及地基稳定性。例如,通过布设地下水位观测井,分析地基土体的渗透特性及其对建筑物基础的影响;结合河流水位、降雨量等外部因素,建立动态预警机制。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加固或修复措施,避免因局部缺陷引发连锁反应,进而保障堤防工程的整体防洪功能不受影响。
二、堤防工程安全监测技术
(一)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在堤防工程安全监测中的应用已趋于成熟,各类传感器通过精准的数据采集为工程安全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土压力传感器能够嵌入堤身或堤基内部,对土体压力变化进行连续监测。其工作原理是将物理压力转化为电信号,并借助数据采集系统传输至监测平台,从而实现对堤防受力状态的动态掌握。这类传感器对于识别堤身是否存在不均匀沉降或超载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应变式传感器则专注于堤身及建筑物结构的应力与变形监测。通过对关键部位安装此类传感器,可以捕捉微小的形变信息,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在洪水或地震等极端条件下,应变数据可作为判断结构完整性的核心指标之一。
近年来,光纤传感器因抗干扰能力强、精度高而受到广泛关注。这种传感器利用光纤材料对光信号传播特性的敏感性,能够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准确反映堤身的变形和温度变化情况。例如,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堤防可能因环境温差或水位波动产生细微裂隙,光纤传感器可通过监测这些变化提供早期预警。其分布式特性还允许同时覆盖多个监测点,极大提升了数据采集效率与可靠性。在复杂工况下,光纤传感器与其他传统传感器协同使用,可构建多维度、高精度的监测网络,为堤防工程的安全管理提供全面支持。
(二)卫星遥感技术
卫星遥感技术凭借其广覆盖、高精度的特点,在堤防工程安全监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多光谱和合成孔径雷达等成像方式,该技术能够全天候获取堤防区域的详细影像资料,从而有效识别堤身表面的裂缝、沉降以及滑移等破坏特征。它还能捕捉洪水淹没范围、河道形态变化及周边地质环境的动态演化过程,为评估堤防结构稳定性和抗洪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利用遥感影像的空间分析功能,可进一步量化堤防沿线的地表变形参数,如位移速率与沉降量级,并结合时间序列数据揭示潜在风险的发展趋势。将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深度融合,可实现对海量空间信息的高效管理与可视化表达。通过构建三维模型或专题地图,不仅能够直观呈现堤防的关键监测指标,还支持多源数据的集成分析,为决策者制定应急预案和优化维护方案提供有力支撑。这种技术组合在提升监测效率的同时,也显著增强了堤防工程风险管理的精准性与前瞻性。
(三)自动化监测技术
自动化监测技术在堤防工程中的应用,能够确保实时、连续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该系统的核心组件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器、数据传输设备以及监测软件,各部分协同工作以实现高效监测。传感器负责捕捉堤防的关键参数,如位移、渗流压力和沉降等,并将原始数据传递至数据采集器进行数字化处理。经过处理的数据通过无线通信模块或其他传输设备,稳定传输至监测中心的计算机平台。监测软件基于预设算法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能够快速识别异常情况并触发警报机制。例如,当堤身位移超出安全阈值时,系统会即时生成警报信号,通知相关人员采取应急措施。同时,软件还支持长期趋势分析,为堤防健康状况评估提供科学依据。这种智能化运作模式大幅提升了监测工作的精确性与可靠性。相比传统人工监测方式,自动化监测技术显著减少了人为干预带来的误差,极大优化了工作效率。其全天候运行的特点,确保即使在恶劣环境条件下也能持续获取高质量数据。此外,系统可与其他先进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无缝集成,进一步拓展数据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为堤防工程的安全管理提供全面技术支持。
三、堤防工程风险评估方法
(一)基于可靠度理论的风险评估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风险评估方法旨在全面考量堤防工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通过明确堤防工程的极限状态方程,例如堤身抗滑稳定或渗流控制等关键条件,结合工程材料特性、几何尺寸以及荷载作用的概率分布特征,采用先进的概率计算技术(如一次二阶矩法或蒙特卡洛模拟法),对堤防工程的可靠度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可靠度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堤防工程在特定时间和条件下实现预定功能的可能性。通过对该指标的深入解读,可有效评估堤防工程的整体风险水平。当可靠度指标未能达到既定标准时,表明堤防工程可能面临较高的潜在风险,需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其安全性与可靠性。这一评估过程还涉及对环境因素、施工质量及长期运行条件的综合考量,以提升评估结果的精确性和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合理优化堤防设计与运维策略,为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基于经验的风险评估
基于经验的风险评估方法依赖于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积累与实际操作经验,同时结合历史数据对堤防工程风险进行定性或半定量分析。在具体实践中,该方法通过综合考量堤防工程的运行年限、历次维修记录、洪水发生频率及强度特征等关键因素,构建对堤防工程风险水平的基本判断框架。例如,对于长期服役且经历过多次洪水冲击的堤防,其潜在风险可能更高,需重点关注结构稳定性与渗流安全性。同时历史维修记录中的常见问题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也为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这一方法的优势在于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无需复杂的数学建模或高精度计算工具即可快速形成初步结论。然而,其评估结果的精确程度受到多方面限制,尤其是工程技术人员的经验深度与广度,以及历史数据的全面性和可靠性。若相关数据存在缺失或偏差,则可能导致评估结果偏离实际情况。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与其他评估方法协同使用,以弥补其局限性。将基于经验的风险评估方法与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方法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例如,利用可靠度理论对经验评估中的关键参数进行量化校核,或通过概率分析验证经验结论的合理性。这种融合方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还借助理论模型增强了评估结果的严谨性,为堤防工程的安全管理提供更为可靠的决策支持。
(三)综合风险评估
综合风险评估方法通过整合堤防工程的安全监测数据、工程特性与外部环境因素,实现对风险的全面分析。安全监测数据为评估提供了基础支撑,通过对堤身变形趋势、渗流状况及裂缝发展等关键指标的长期跟踪,可揭示工程当前状态及其演化规律。将设计标准和施工质量纳入考量范围,能够深入剖析工程内在安全性。例如,设计阶段的抗洪能力设定、材料选择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工艺控制,均直接影响堤防的长期性能表现。在外部环境方面,洪水频率、地震概率、气候变迁等因素的叠加效应不可忽视。这些因素不仅可能引发直接破坏,还可能加速堤防的老化或劣化进程。在构建综合风险评估模型时,需采用多源数据分析手段,结合历史灾害记录与数值模拟结果,量化各类风险源的作用强度及其耦合关系。模型还需具备动态更新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和新的监测数据输入。最终形成的评估结论不仅反映堤防工程的整体风险水平,还能为管理决策提供精细化指导。例如,明确高风险区域的分布特征,制定差异化的维护策略,并优化资源分配,从而确保堤防工程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种方法强调多维度信息融合与科学决策支持,是现代堤防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
结语
堤防工程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是保障堤防工程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堤防工程的堤身、堤基、穿堤建筑物等重点部位进行全面的安全监测,采用传感器技术、卫星遥感技术、自动化监测技术等多种监测手段,可以及时发现堤防工程存在的问题。而基于可靠度理论、经验以及综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可以准确评估堤防工程的风险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安全监测技术和风险评估方法也将不断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堤防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防洪减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楚楚,谢瑞敏,杨艳慧,等.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堤防安全监测技术研究[J/OL].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4(06)[2024-06-19].
[2]时闽惠,毛炜.堤防工程安全监测及质量控制评价[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09):146-148+14.
[3]时闽惠,毛炜.堤防工程安全监测及质量控制评价[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09):146-148+14.
[4]徐俊,翟铎,朱如东,等.堤防工程自动化安全监测研究[J].江苏水利,2024,(02):50-53.
[5]顾伊娜,孙松,张德友.堤防工程安全监测的必要性探析[J].江苏水利,2021,(03):59-61+66.
相关文献推荐
- 节点文献
- 读者推荐
- 相关基金文献
- 关联作者
- 相关视频
- 批量下載
- [1] 黄连解毒汤熏洗联合湿润烧伤膏外敷治疗慢性创面化腐期患者的镇痛与生肌疗效观察及其非手术替代意义分析
- [2] 体外冲击波碎石联合排石中药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疗效
- [3] 阿法替尼及贝伐珠单抗作为晚期非鳞非小细胞伴EGFR突变肺癌一线治疗的疗效观察
- [4] 急性脑梗塞患者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 [5] 温针灸联合中药内服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干预价值分析
- [6] 角巩膜缘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治疗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视力水平及角膜散光度的影响
- [7] 冠心病PCI术后抗栓治疗中应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对患者心功能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
- [8] 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在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中的效果及对患者阴性症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