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现代地质矿产勘查找矿方法分析及发展趋势

凌阳

四川省第一地质大队

摘要: 摘要:随着易采资源的日益枯竭,传统勘查模式面临着精细化、智能化的深刻变革。大数据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加速与地质找矿深度融合。挖掘海量地质数据的内在价值,运用前沿信息技术变革传统勘查方法,成为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本文拟结合前沿技术
  • DOI:

    10.13738/j.cnki.acc.qklw60536

  • 专辑:

    科学Ⅰ辑;信息科技

  • 专题:

    信息、科学;综合科技

  • 分类号:

    G90;N92

摘要:随着易采资源的日益枯竭,传统勘查模式面临着精细化、智能化的深刻变革。大数据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加速与地质找矿深度融合。挖掘海量地质数据的内在价值,运用前沿信息技术变革传统勘查方法,成为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本文拟结合前沿技术发展,分析大数据背景下现代地质矿产勘查找矿新方法,为推动行业变革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大数据;现代地质;矿产勘查;找矿方法;分析

一、大数据背景下现代地质矿产勘查找矿方法分析

1.深度学习优化三维建模的高精度物探技术应用

三维建模技术是现代地质矿产勘查的重要工具,在资源勘探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传统的数据处理和解释流程存在诸多挑战,如耗时耗力、主观性强等,亟需现代信息技术的赋能。深度学习的兴起为突破这些瓶颈带来了新契机,卷积神经网络可巧妙应用于地质特征提取和噪声过滤,通过自适应提取数据的多尺度空间特征,大幅改善模型质量。循环神经网络则可充分利用地质数据的时序特性,实现地层自动跟踪和智能解释,突破人工解释的局限。此外,生成对抗网络在数据插值补全方面也显示出巨大潜力,可实现缺失信息的高精度重建。创新性地将深度学习算法融入三维建模各环节,结合专家经验和人工智能,能显著提高模型精度,优化矿藏描述,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气和金属矿产精准勘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智能化找矿方法

遥感找矿技术充分利用了卫星、无人机等多平台获取的多源、多尺度、多时相数据,在刻画区域地质特征,揭示隐伏成矿远景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海量遥感数据的高效解译与信息提取一直是业界面临的技术难题。卷积神经网络作为深度学习的核心框架,通过局部连接和权重共享,能够端到端地提取遥感影像的多尺度纹理、形态、结构等特征,为智能信息提取开辟了新路径。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方法,如光谱异常检测、蚀变矿物识别、构造线提取等,为矿化信息智能解译注入新动力。同时,将深度学习与多源数据融合策略相结合,对可见光、高光谱、雷达等异源数据进行协同分析,可全面刻画矿化蚀变信息,揭示多维地质特征,显著提升找矿异常识别的精度和可靠性,为圈定成矿远景区、指导后续精查提供新思路。

3.并行计算加速的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低频电磁法勘探新进展

大地电磁法凭借其探测深度大、空间分辨率高等独特优势,已成为金属矿产勘查的主力物探技术。随着电磁数据采集密度和频率范围的不断扩大,海量数据给处理和反演计算带来了严峻挑战。高精度三维反演所需的计算量往往超出单台计算机的算力上限,成为制约方法推广应用的瓶颈。并行计算通过将大规模计算任务分解到多个处理器协同执行,可有效加速电磁大数据处理,突破算力瓶颈。当前,基于并行计算框架构建的分布式反演系统不断涌现,实现了百万量级电磁数据的快速成像和属性反演。在算法层面,智能正则化策略、自适应网格剖分等方法的引入,持续优化了反演精度和收敛速度。并行计算与大数据分析的深度融合,将推动电磁法勘探走向高精度、强时效的智能化发展。

4.随机森林算法支持的机器学习X射线荧光快速分析技术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是矿产勘查中的常用化探手段,在矿石品位评估、元素含量测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分析流程耗时费力,难以满足海量样品的快速检测需求,已成为制约化探工作效率提升的瓶颈。机器学习的兴起为突破分析效率瓶颈开辟了新路径。通过构建大规模标准物质光谱数据集,采用随机森林等集成学习算法对全光谱数据进行特征筛选和模式识别,可实现样品化学组分的快速定量分析,大幅缩短分析时间。同时,采用主动学习策略对分析模型进行持续优化,并引入置信度评估、异常谱识别等功能,进一步增强分析结果的鲁棒性和泛化性能,提升分析可靠性。机器学习驱动的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必将在矿山现场快速分析、区域地球化学找矿等场景得到广泛应用,为矿产资源评价提供有力支撑。

二、大数据驱动地质勘查的未来发展趋势

1.生成对抗网络辅助智能地质建模的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应用

人工智能正加速渗透地质建模的各个环节,深刻重塑传统建模流程。生成对抗网络作为深度学习领域的巅峰成果,为智能化地质建模开辟崭新路径。该方法通过构建生成器和判别器两个相互博弈的神经网络,可自主学习海量地质数据的内在分布规律,进而实现高逼真度的地质参数模拟、插值与预测。在此基础上,将三维地质建模与群体智能优化、强化学习等算法巧妙结合,可实现地层界面、断层几何形态等复杂地质约束条件的自适应表达与动态演化,大幅简化建模流程,提升模型精度。同时,通过持续学习钻孔、测井等新增勘查数据,并借助增量学习、迁移学习等策略动态更新模型参数,将形成一种数据驱动的地质认知新范式。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必将引领地质建模迈向智能化、精细化、定量化的崭新阶段,为矿产资源的精准评价、开采设计等提供坚实的地质基础,助力资源安全高效开发。

2.边缘计算支持野外实时数据处理的协同勘探模式创新

海量异构数据的现场采集、实时处理与分析,是智能化找矿的重要基础。然而,受限于野外作业环境的复杂多变性,传统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式难以满足智能化勘查的时效性、准确性要求。边缘计算通过将计算、存储、分析等任务前移至数据产生的终端设备,可实现数据的就近处理和实时解译。在物联网、5G、北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构建端边云协同的一体化勘查作业新模式成为必然趋势。同时,充分发挥云端大数据平台的海量存储和弹性算力优势,支持数据的深度挖掘、知识发现与趋势预测。边缘计算将重塑传统野外作业流程,突破数据割裂、信息滞后等瓶颈,进而形成一种灵活协同、闭环优化的数字化勘查新生态,夯实找矿突破的数据根基。

3.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地质数据存储与共享安全保障技术

地质勘查数据呈现出总量大、多源异构、动态演化的鲜明特点,对数据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中心化数据管理模式面临着数据共享难、版权保护弱、安全风险高等诸多困境。区块链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为破解数据共享困局提供了创新思路。通过将地质数据进行链上注册和身份映射,并利用密码学原理构建一种不可篡改、可追溯的数据存证机制,可有效确保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安全性。在联盟链、私有链等区块链部署模式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可基于智能合约规则,精准设置数据访问权限,实现地质数据的细粒度授权共享与价值流通。同时,通过对数据使用行为进行链上记录,并引入数据质量评价、信用评分等激励机制,将最大程度调动各方共享数据、开放应用的积极性。区块链驱动的地质数据价值网络,必将打破数据孤岛,促进要素交互,激发数据价值,为加快地质大数据的融合应用奠定坚实基础,推动行业数字化变革再上新台阶。

4多源数据驱动的虚拟矿区数字孪生技术

助力精准勘查和监测数字孪生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虚实融合、动态映射、实时交互的信息物理系统。将这一前沿理念引入矿区地质环境,通过全生命周期采集与集成地质、工程、环境等多源异构数据,并利用三维建模、物联感知、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构建矿山数字孪生体,可实现对矿区地质要素的精准刻画和动态模拟预演。同时,数字孪生还可支持矿山地质灾害的智能预警。通过构建边坡、采空区等重点区域的物理-力学参数耦合模型,引入实时监测数据动态修正,可实现灾害风险的动态评估、趋势预测与情景模拟,为灾害防治、应急救援提供精准的辅助决策,最大限度保障矿山安全生产。

三、结束语

大数据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必将开启找矿模式的智能化变革。未来,随着数据采集、存储、计算、建模等能力的不断提升,依托大数据的找矿新方法、新模式将不断涌现。地质工作者应顺应时代发展,加快学科交叉融合,主动拥抱变革,深度参与大数据在矿产勘查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实践。同时,还需注重数据质量管理,强化数据安全保护,完善标准规范体系,为地质大数据的深度应用保驾护航。



更多
引文网络
  • 参考文献
  • 引证文献
  • 共引文献
  • 同被引文献
  • 二级参考文献
  • 二级引证文献